
據央視網(焦點訪談)報道,第133屆廣交會于5月5日在廣州成功落下帷幕。本屆廣交會的總展覽面積達到了150萬平方米,共有3.5萬家企業參展,累計進館人次超過290萬次,這些數字均創歷史新高。自4月15日至5月5日,許多參展企業和境內外采購商在廣交會上結交到了“新伙伴”,抓住了“新商機”,找到了“新引擎”,不僅擴大了貿易,更深化了友誼。
廣交會人流如織、人氣爆棚,給眾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組數據可以說明本屆廣交會的熱度:4月15日,廣交會開幕第一天就迎來了37萬人次入場;開展期間,共有超過290萬人次進館參觀。
在廣交會的展館里,不僅有人們的熱烈掌聲,更有人們的青睞和購買欲望,”買買買”的熱情在展館中蔓延。
據報道,本屆廣交會現場出口成交金額達到了216.9億美元。除了線下展會,廣交會還常態化運營線上平臺。在4月15日至5月4日的期間,線上出口成交金額達到了34.2億美元,這一成交額超出預期,彰顯出中國外貿的韌性和活力。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表示:“從數據來看,本屆廣交會共有來自海外的12.9萬名專業采購商參會,共收獲了32萬個訂單,平均每個采購商下單數為2.5個,這一數據對于主辦方來說也超過了預期。‘一帶一路’國家、東盟國家和金磚國家這些新興市場訂單的增長速度最快,而來自歐洲和美國的客戶個人下單數最多,例如歐盟的采購商平均每人下單6.9個,美國的采購商平均每人下單5.8個。這表明國際市場正在回暖,給我們的企業帶來了巨大的鼓勵和信心。此次廣交會的采購商中有50%是新采購商,這意味著我們開拓了新的國際市場空間。”
作為中國外貿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廣交會因為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被譽為“中國第一展”。本屆廣交會之所以成果豐碩,首先歸功于廣交會上不斷推陳出新。

4月24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走秀活動在會場上舉行,模特展示著最新的廚具產品,主持人用中英雙語介紹著產品的特點。
此外,本屆廣交會線上線下舉辦了約300場“新品首發首展首秀”活動,許多具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產品紛紛亮相。
舞臺上,新品紛紛熱情展示,展臺上也充滿新意。
今年廣交會上,眾多新品讓全球客商感受到中國這座“世界工廠”的蓬勃動力,以及外貿企業克服外需下降等困難,堅定研發、持續創新的韌性。
屠新泉院長的觀點表明,盡管疫情給企業帶來了困難,但這也迫使企業不斷追求進步、開發新產品和技術,這種壓力被轉化成了動力。在廣交會這個展示平臺上,這些新產品可以向全世界展示中國近年來的技術進步,從而推動中國外貿的發展。

廣交會上閃亮登場的還不止這些新產品,還有新的參展企業。本屆廣交會新參展的企業達到了9000多家,其中,有不少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等等,成為本屆廣交會上亮眼的“新力量”。無論是參展企業的結構,還是展品的創新,都是中國產業結構創新升級的見證。
李興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變。這一屆廣交會像智能制造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有5700家,所以從廣交會可以看到中國企業在健康成長,在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相對于以家具、家電、服裝為主的傳統外貿“老三樣”產品,近來,外貿領域有個非常熱門的詞兒——“新三樣”,也就是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這三類出口產品。今年一季度,“新三樣”增速領跑我國外貿出口,合計同比增長60%以上。“新三樣”到底有多火,廣交會上就有答案。
面對國際貿易新趨勢、市場新需求,本屆廣交會專門增加了工業自動化和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智慧生活等新的題材,新的題材備受關注,也助力著外貿“新三樣”走向海外。在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新三樣”展區,就吸引了眾多采購商駐足。

廣交會成交活躍,“新三樣”的貢獻不容小覷。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新三樣’實際就是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一個反映,這次‘新三樣’可以看到在整個采購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提升恰恰說明了我們國內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提升產業結構,已經起到了很好的成效。”
“新三樣”蓬勃向上,那么以服裝、家具、家電為代表的傳統外貿產品表現如何呢?
今年的廣交會家具展區共設展位2000余個,參展企業超過900家,企業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創新產品。
“老三樣”,新面孔。除了新設計,更有新材料。比如通常用玻璃材質制成的鏡子,也可以用新型的納米技術制作了,不僅非常輕便,破碎時也不會產生玻璃碎片。
促創新、謀轉型成為了很多企業的共識。無論是提升產品功能,還是改善產品材質、增加產品使用場景,從本屆廣交會上可以看出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華麗轉型”,通過產業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
董煜:“過去的‘老三樣’還是以規模取勝,它是依靠低成本,也依靠全產業優勢形成的,今天再看‘老三樣’,它在廣交會上是不斷煥發新顏的,意味著今天中國所推出的傳統領域產品,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一個代表,也是中國傳統行業用技術賦能以后轉型升級的一個體現。”
從“新三樣”的蓬勃發展、傳統外貿產品的創新升級,廣交會活力的背后是中國堅持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展示。
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廣交會全面線下舉辦不僅促進了自身發展,也造福了世界。

本屆廣交會不但迎來了來自2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采購商,還首次在三個展期均設進口展,進口展展覽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較疫情前增長50%。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508家企業參展,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占到了73%。
這一屆廣交會,馬來西亞的參展企業來得不少,馬來西亞國際商務促進協會會長張創迪每天都守在展館,看看他們的交易情況。
張創迪參加過60多屆廣交會,從最初組織采購商來中國采購,到帶著企業來中國參展,作為一位資深的“老廣交”,他深知廣交會這個平臺對于馬來西亞企業的意義。
張創迪:“馬來西亞很多企業都是因為中國的開放而得到好處、優惠和更廣闊的市場。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家都可以在一個平臺上,互惠互利合作。”
立足自主研發、歡迎國際合作,這是開放的胸襟和大國擔當,也是拉動經濟、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有效舉措。從廣交會到消博會、進博會,一個開放流動的中國惠及全球,在相向而行中分享中國市場紅利,推動世界經濟共同繁榮發展。
本屆廣交會規模空前,吸引了眾多商家云集其中,展會秩序井然有序,成效顯著,全球高度關注,成交額超出預期。火爆的廣交會凸顯了中國經濟恢復的良好態勢和堅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和信心。通過廣交會這一窗口,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充滿創新活力和更加開放的中國。廣交天下,互利共贏。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廣交會將繼續為企業提供幫助,為鞏固經濟向好態勢做出更多貢獻,繼續發揮擴大開放和加強中外經貿合作的橋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