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年來,全國各地的展會越來越多。廣州捷迅做為一家服務與展會的公司,提供會展空調租賃,還有專門服務于展會的出租發電機等業務、以及保障展會的各種電力。從2010年開始,短短七年,廣州捷迅就參加展會有上千場,到處的展會都有“捷迅味”。
從2010年開始中國會展經濟發展異常迅猛。會展經濟具有強大的關聯度,能直接拉動社會綜合經濟指數,其成為一個單獨的行業門類的態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從2017年的數據顯示,會展有500億GDP,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87%。在珠三角,長江三解地區目前全國擁有各類展覽公司約2萬多家,直接從業人員達120萬人以上。其中就有廣州捷迅。
這些會展公司推動著會展行業的發展,給展會提供各種臨時空調租賃,臨時空調,籌備會展,搭建展棚、電纜電箱出租等服務 。可以說他們是功不可沒。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會展業的發展速度還會加快。會展經濟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會展業的進一步發展。那么如何才能走出一條規范化之路呢?

對此,廣州捷迅的負責人鄧先生向媒體記者做了介紹: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展覽業最發達的兩個地區是西歐與北美,但是他們的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歐洲各國以德國的展覽業最為發達,有世界展覽之國之稱。西歐最大的20個專業貿易展覽會之中,由德國的漢諾威公司、慕尼黑公司、法蘭克福、杜塞爾多夫公司與科隆公司主辦的就有16個。他們也提供展會上的臨時電力設備租賃,電纜出租。
這些大型展覽公司都是由德國各地方政府投資控股的,在當地具有壟斷性質。而在美國,主要的展覽大都由行業協會與大型商業展覽公司舉辦,如著名的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簡稱CES)即由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主辦;計算機方面的專業展COMDEX是由IDG(一家有很強專業性的媒體出版公司)與K3M公司聯合主辦的。 而我們國內的會展經濟發展模式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布局。目前國內展覽組織機構的主體還是國有企業,主要屬于貿促會系統與行業系統。前者主要組織中國企業出展,后者的項目大都是由政府功能遺留下來的行業訂貨會發展起來的,兩大系統之間的溝通不足。
此外像廣州捷迅空調公司這樣的企業,只能服務于展會,并不能組織展會。想真正讓中國的展會經濟再次騰飛,只有放權與企業,讓企業來自己來辦展會,市場來判斷有沒有需求進行一場大的展會。
隨著中國進入世貿組織,外國展覽機構已經開始進軍中國國內展覽市場。漢諾威公司、慕尼黑公司、勵展等幾家大型展覽公司已經在中國設立了分公司,并把一部分品牌展覽移植到國內。這些外資企業進來對我們國內的企業沖擊相當大,廣州捷迅在展會服務方面就受到了外資企業的竟爭,他們也提供電力保障等服務。不過幸好這些外資展覽公司在華事業還處在起步階段,目前還不足以改變中國展覽業的發展格局。內資民營展覽組織機構也早已出現,特別是在上海、廣州、深圳等展覽業發達的城市。但是由于政策、資本、人力等諸多限制,民營展覽機構近期內所起的作用只能是十分有限的。另外在展覽市場中,由各地方政府出面主辦的地區性貿易洽談活動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我們國內的展會格局急需重組,從哪些方面下手呢?
一、目前的展覽主辦機構,主要是貿促會系統與行業系統之間應加強協作與溝通,同時也要加強與各行業協會之間的合作,把經貿活動更好地與行業發展聯系起來,加強會展業活躍經濟發展的作用;
二、在這個基礎上,應該著手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展覽業協會。目前國內還保留著展覽審批制度,各項展覽由貿促會、外經貿部、經貿委分口管理。其中貿促會即是主要從業者,又是管理單位,這種情況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一些有辦展資格的機構長期不進行任何展覽的組織活動,而其它很有資質的民營展覽機構又沒有資格單獨組織會展。這種不合理的情況如果長期維持下去,只能給中國會展業造成更多的混亂。新的展業協會將是全體展覽從業者的行業互助性組織,這個組織將負責制定行業規范,確認從業者的資質,協調展期,避免惡性競爭。
三、我們急需這個行業上面的人才 我們的經濟模式注定了,我們國內的展覽發展模式。但是我們不能滿足于此,還需要吸收國際上展覽發達的國家與地區的先進經驗,特別是人才的引進。目前最緊迫的工作引進一批有經驗的人才,在此廣州捷迅公司一直在努力這么做,2016年從國外引進展會經驗的專家50多名,真正用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來衡量企業的資質。



